admin 发表于 2025-2-25 16:41:39

从Deepseek的两位关键人物谈“以IT思维”学语言

今天本来是要安排一场在线直播的,不过内容有点深,信息量比较大,还是以文字的形式在群内发布吧。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与讨论。

今天的这篇文章,结合了我对近期一些普遍现象和热闹话题的观察与思考。在当前整个国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背景下,民众过得却是战战兢兢,如履簿冰。以往春节期间,微信群里是“祝福与红包齐飞刷屏”,今年是”沉默共萧条失了声色”,那我就出来做顿大餐,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缓解焦虑、增强信心,20年前我就立志要学好计算机和英语,沉淀至今,我认为我有能力帮助面临困扰的同志们解决问题、理清思路。
【温馨提示:内容有点干涩,但绝不冗长,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分享我对计算机、语言学习的看法,如果有互动,我会酌情分享下我的心路历程,希望能够带着大家脚踏实地的开开脑洞,浪漫一把。】
先趋势打铁,聊聊Deepseek:
相信只要近期有深度使用ChatGPT与Deepseek的朋友,一定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Deepseek在中文构句能力上比ChatGPT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离不开创始人梁文锋以及天才少女罗福莉的推动。
梁文锋的背景是幻方量化,幻方量化核心决策数据来自于对互联网信息的蒸馏(Distillation)、整合及数据演算和推理,最后根据设定的模型得出精准的判断。所以毫无疑问,梁文锋对这方面有超强的敏感度,尽管Open AI一直将他们的机器思考过程藏着掖着,但在梁文锋的眼里,狐狸的尾巴是藏不住的。
光有数据蒸馏、信息整合及逻辑推演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重要人物来完成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而这个【自然语言处理】的环节就需要天才少女罗福莉的推动了。罗福莉师从万小军【国际期刊(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编委,他擅长的方向就是NLP,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动文摘与文本生成、情感分析与语义计算、多语言与多模态NLP等。】 下面,我想主要想从IT角度谈一谈,信息蒸馏(Distillation)与自然语言处理(NLP)对语言学习的重大影响。
那么什么是知识蒸馏?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想通过一个类比的手法,把大家带入到具体场景里去感受这个过程: 有个老中医,看病神准,但年纪大了行动慢(大模型);他收了个小徒弟,脑子快但经验少(小模型)。现在要把老中医的「祖传看病秘籍」传给徒弟,但直接抄药方太笨了,得教他「诊病的思维」。

知识蒸馏三步法:1、老中医炫技老中医不光给病人开药方(硬标签),还会碎碎念:「这病啊,七分是肝火,三分是湿气,但最近天冷,生姜得少放...」(软标签——概率分布+隐藏经验)。 2、徒弟观模:徒弟不光背药方,还偷偷观察师傅把脉时先摸左手还是右手,看舌苔时嘀咕啥(模仿大模型的输出概率和中间特征),甚至发现师傅遇到感冒会优先考虑「病人是不是熬夜打游戏了」(学习数据中的潜在规律)。 3、提炼精华:老中医突然说:「其实90%的病用20个基础方子就能变通搞定,剩下10%再翻祖传秘籍」(温度参数T调节知识浓度)。徒弟恍然大悟,把师傅的碎碎念压缩成《看病速成手册》(轻量化模型),从此看病又快又准!
一句话总结:知识蒸馏就是让笨重的学霸老师把自己的「解题思路」熬成浓汤宝,喂给机灵的小学渣,让他考试时不用背题库,直接学会「学霸的思维方式」,我个人认为:这个知识蒸馏的模型同样适用于语言学习。可以这么说: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浩瀚无边的海洋,(之前我一直有强调:英语是数十亿人在做信息交互的应用程序),毫无疑问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模型,假定我们以5万词汇作为基础参数,它所能产生的演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它与当前火爆的AI语言训练如出一辙:模型训练的规模越大越智能。
根据NLM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的估算: “The human brain is able to handle more than 100tn parameters — or pieces of data, which is a level of computing power that has’t been matched by any silicon computer. That is to say, our capacityto store data and handle parameters equals infinite.”
(人脑可以处理超过100万亿参数,或者说是数据碎片,目前尚没有任何硅谷的计算机可以与之匹配,结论:人脑的数据存储和参数处理能力几乎是无穷的)。以ChatGPT-4目前1.76万亿的参数来看,算是够大了,但是他们还在继续发展。我们能做且已经在做的,就是了解数据蒸馏和NLP,并尽快落实到应用层面。鉴于人脑存储的数据会挥发,为了尽快储存足够多的参数用于我们的日常与工作交流,我们需要在一个经过蒸馏提纯的小模型里面去进行训练。
而我们这套系统的策略就是通过两部美剧《绝望的主妇》和《金装律师》来吸收大部分日常与商务的语料,而这种吸收相比GPT目前的文字处理有非常突出的优点 —— 我们所学习到的语库是经过编剧提纯的,我们的输入维度,不仅仅是文字和各个场景的组合,还有声音、视频影像和人物感情的采集,通过看剧学英语,能够从多个维度激活我们的神经元素,从而提升对信息接收的敏感度。但如果没有基于场景的语言拼装训练,即便我们的大脑已经储备了足够多的参数,却无法建立条件反射,无法像母语人士那样在很短的时间生成可供理解的有效信息。
输入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对于很多已经学过多年英语,达到四级水平以上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如果是脱产学习,足够完成2万单词、3000短语、18种句型和20种修辞的积累(后面我会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并激活我们日常及工作常用的语料,实现【英语自由】最重要的一步:不需要依靠任何专业人士指导,自己完成进化。
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学不出来呢?这里我们需要了解【语言学习的三大认知误区】:


[*]符号优先论:将语言简化为词汇和语法的符号系统,忽视其作为思维载体的本质。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语言处理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协同运作,单纯符号记忆无法激活深层神经回路。   
   
[*]线性进步观:设定标准化学习路径,忽略语言能力的非线性发展特征。剑桥大学研究表明,语言习得呈现"平台期-突破期"交替的阶梯式发展,强制线性推进会导致认知超载。   
   
[*]去情境化训练:剥离真实语境进行机械操练,违背人类情境记忆的生物学基础。fMRI扫描显示,情境化语言输入能激活海马体与杏仁核,记忆留存率提升300%。

我觉得此刻有必要援引剑桥大学相关研究揭示的语言习得"平台期-突破期"现象,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人类认知系统处理语言信息的生物学规律。以下,我将通过具体实验数据、现实案例和认知机制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1)、实验验证:阶梯式进步的神经证据
剑桥语言研究中心2018年对120名成人英语学习者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发现:


[*]脑波监测:使用EEG记录语言任务时的θ波(4-8Hz)强度,发现其呈现周期性波动。平台期θ波活跃度下降15%-20%,突破期则突然增强至基准值的130%;
[*]灰质密度变化:MRI扫描显示,布洛卡区灰质密度每增加0.01g/cm³对应一个突破期,这种结构性改变需要3-6周巩固期
[*]词汇内化曲线:新词汇从"识别"到"自由产出"平均经历17天潜伏期,期间行为测试成绩停滞(平台期),但ERP成分N400的波幅持续减小,证明神经效率在提升。

(2)、现实案例:强制线性推进的认知代价
案例1:标准化课程困境 某国际语言机构将B1到B2级别设定为240课时线性课程,跟踪数据显示:

[*]第80-120课时:62%学员出现"伪高原期",测试成绩标准差扩大至初期的2.3倍
[*]认知负荷监测(NASA-TLX量表)显示,第100课时后精神负担指数突破70(危险阈值)
[*]最终34%学员在课程结束前退出,幸存者中仅28%达到目标水平

案例2:自然习得对照 对比组采用"平台期缓冲策略"(允许延长30%学习周期):

[*]总耗时增加18%,但最终达标率提升至67%
[*]唾液皮质醇水平降低41%,显示压力水平显著改善
[*]半年后知识保持率从47%提升至82%

(3)、认知机制:阶梯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髓鞘化周期:语言神经通路的髓鞘形成需要21-28天/次,期间表现为平台期
[*]记忆再固化:海马体向新皮层转移陈述性记忆时(约每72小时),会暂时降低新信息接收能力
[*]预测误差调节:前额叶皮层通过阶段性巩固降低预测误差率,当误差率<15%时,才开放新知识接收窗口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你没有给自己预留充足的时间,去参与高密度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会逐渐显现“高原反应”,如果你期望值过高,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台期进行消化与吸收,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会产生挫败感,所以我们需要锻炼韧性(resilience):在你最有时间和激情的时候,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开启奋斗模式(survive mode);而当你感觉疲累时候,要切换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Laid-back模型。没有一个预先的规划和锚定的心理预期,是很难抓住语言学习这只潜力股的。
这里,我想通过路遥与林语堂两个人,谈一谈我的切身体会。先说路遥,一句话概括他:【文坛亡命之徒,牛马般写作,自杀式勤奋】。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他把自己的工作间当成了牢房,而且给自己制定了严厉的狱规。将需要完成的53个章节贴在墙上,怀着朝圣的心境,夜以继日、焚膏继晷的写作。这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尽管每天就着咸菜、米汤、窝窝头这些非常有限的营养供给,彼时的他,如同一个气吞万里的将军,率领着笔下一群生龙活虎的人物,向中国文坛进发,为了再现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路遥将“奋斗模式”演变成了“自杀模式”。
为什么我觉得他这是自杀模式呢?对于一个长卷作品来说,他不允许自己情绪的割裂,他要一气呵成,而且在当年文坛被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黑色幽默和象征主义的潮流所席卷的背景下,他逆水行舟;Burning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Working his fingers to the bone,“长卷”终铸成“长卷”,而他的【人生】却是一地鸡毛—— 让情同手足的兄弟心灰意冷、让温良贤淑的妻子恩断义绝。
路遥用六年的时间完成这部巨著的时候,不知道是否会想起老师柳青的话:“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六十年为一个单元。”
路遥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青葱岁月看《平凡的世界》给了我莫大的心灵慰藉,籍由它催生出了奋斗的力量和对一个激荡人心时代的热切向往。我记得当时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用来摘抄《平凡的世界》里的精彩段落,特别是下面两句话,可以说是铭刻到了我的骨子里,一旦产生懈怠、遭遇挫折的时候,这两句话就像是量身定制的强心针,一针克懈怠、一针克挫败:“我的起点很低很低,我要改变命运、要成就大事,就得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甚至牺牲,这牺牲包括常人的欢乐和友谊。”

“每当生活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一颗年幼的心总要为之颤栗,然后便迫使自己硬着头皮经受捶打。一次又一次,他的心脏渐渐地强有力起来……”

一部经典的作品,总能给人以正向的激励,其中一些让你产生心灵共振的句子就好比圣贤的耳语,会在某一个时点触发,让你在【咬词嚼句】而寂寞难耐时,想到滋养心灵的甘露与琼浆;在你【煮诗烹文】而绞尽脑汁时,想到破茧成蝶的惬意与自由。

但最近两年,随时鬓角不断涌现的白发、眼里偶尔闪现的飞蚊、鼻子内侧日益加深的泪沟……仿佛都在提醒我:“彼时的路遥是真不知马力”啊,走他的路,那无疑是:飞蛾扑火啊,现在已经不再是路遥那个可以——“一身清贫谈理想,两袖清风追女人”的年代了,更何况,他似乎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而我,却只能化为灰烬。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写下了这段话:

“Life is a tapestry of choices, opportunities, and alternatives. Please remember there's a huge priceto pay if you wanna elbow your way up to the shoulders of the giant, and youshall always keep in mind that your aspirations do not entertain notions ofself-harm or self-inflicted suffering. You shall master the art of balance, youshall learn to understand your body language and heed its manifestations when signs emerge to deliver their instructions, you must manage to curate the balance to the extent where you can bounce back from detrimental exhaustion.”

我需要找到一个让我心悦诚服的【标的】,来稀释一下路遥的这种殉道主义。而林语堂的书让我久旱遇甘露。他的“闲适哲学“,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他用”幽默雅致“架设了中西文明对话的桥梁。在比较两位名人在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之后,我突然有了一种茅塞顿开和柳暗花明的觉悟。

与路遥的苦难叙事、史诗性追求和平民化语言相比,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的“情理交融“文化改良方案,试图以”审美现代性“来调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而他在1938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精准诠释了 “半在尘世半为仙”的生命哲学,并成功塑造西方视角下的“诗意中国”形象。

当找到了【标的】之后,我写下了“清心寡欲做学问、登峰造极写文章”这样的愿景。不过,想要在路遥的“质朴厚重接地气”以及林语堂的“幽默雅致半悬空”两种模式切换,并实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首先得设立两个目标:

1、活得比林语堂更久一些;
2、覆盖人群比路遥更广一些。(^_^)

用了这么长的篇幅写林语堂和路遥这两个人物,实际上是在分享我这些年,尤其是创办《精听细学》之后的这几年的心路历程,为了能够让这个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并持续创造价值,我将确保:不盲目自信地逆水行舟,而是要处心积虑地凤凰展翅。

我不想仅仅只做知识的搬运工,尽管我知道:做到顶流,能征服95%的人,但还有5%的人,是需要靠深度思考和勤勉创造来打动的。这几年,我一直在推动自己,尽可能去把这些人整合到一个社群里面,因为他们才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带队先锋,是激起“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活水源头。

任何一项事业的推动,除了需要决心与认知,情怀与胆识,更离不开初恋般的热情和钢铁般的意志。然而,我也知道:每个人都爱走捷径,但如果真有一天,你站在杜甫的肩膀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也许你会有一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凉。因为,过去你所走的捷径——蜿蜒而曲折。

群里有很多在做教育的朋友,所以呢,如果你对语言学习有着波澜壮阔的野心,那就静心读书吧,去触摸巨人的肩膀,品味与贤者的对话;如果你对教书育人有着难以割舍的夙愿,那就笔耕不辍吧,完成深度思考的提炼和灵魂升华的蜕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Deepseek的两位关键人物谈“以IT思维”学语言